近日,司法部组织开展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经过逐级推荐,我市又有一批基层调委会和调解员入围。其中,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矛调中心)作为镇级调解组织建设的典型缩影,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镇级矛调中心建设,即在镇(街)层面,整合法庭、检察室、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等单位的资源和力量,组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作为镇(街)党委政府内设机构,全面负责做好辖区内矛盾纠纷的排查、受理、登记、分流、处置等工作。去年以来,台儿庄区积极应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坚持创新引领,全面整合资源,开展镇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建设,建立了各部门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实体,搭建了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平台,提升了基层社会矛盾发现、控制、处置水平,减少了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现象,有效遏制了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发生。 在运行模式方面。一是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工作能否顺利实施,机构建设是基础。为此,该区在镇(街)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的总体思路。矛调中心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受理科、档案室、矛调中队等,负责研究制定全镇(街)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及处置工作具体措施,制定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处理全镇社会矛盾和突发性、应急性、群体性事件等。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为保障工作进行,各镇(街)均为中心配备了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建立了岗前培训及定期培训制度,同时,中心按照举止文明化、仪表整洁化、场所规范化、接待正规化、工作标准化、考核严格化、奖惩制度化的要求,对人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增强了纪律性,提高了服从力、执行力,确保队伍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三是完善工作流程,有序实施调解。为确保矛盾纠纷发生后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中心建设前期,台儿庄区司法局会同涧头集镇党委政府对中心工作流程进行了反复研究推敲,确立了“统一受理、分流处置”的运行流程,建立了“一个窗口来受理,一个案子包到底,一支队伍保稳定,一个平台多功能”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四是强化纠纷排查,消除各类隐患。工作中,坚持将功夫用在平时,按照“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开展排查,及时摸清征地拆迁、生产经营、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农民工工资等方面容易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梳理汇总和预测预警,落实专人提前介入化解,真正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作用发挥会方面。矛调中心建成以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百姓群众解难,整合优势力量,将大量的疑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一是实现了资源整合。以往的人民调解,尤其是村级调解,多通过政府干部、村(居)委会干部、村里老人劝说的方式进行,采取“合情”的办法折中处理。这种方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矛调中心的建立,将基层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及具有经济、土地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纳入矛盾纠纷处置队伍,补齐了原本调解员专业知识不足的短板,便于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处理矛盾纠纷,实现了“一条龙管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二是缓解了基层压力。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干部职工除了承担较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外,还需将大量精力放在处置社会矛盾纠纷,尤其是应对上访问题上,往往需要全身心投入安保维稳工作。矛调中心的建立,明确了专人进行纠纷前期调查、分析、分流等工作,为业务部门后续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减轻了工作强度。同时,对于少部分重复访,甚至缠访人员,由矛调中队进行重点稳控处置化解,将基层工作人员从繁重的稳控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全力投入本职工作。三是保障了中心工作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生态环境等内容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这类矛盾往往利益关系复杂,与地方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处置不当易影响发展进程。矛调中心的建立,可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各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攻坚,化解纠纷。四是消除了上访及群体性事件隐患。目前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征地补偿、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纠纷,往往涉及广泛的利益群体,案件主体众多,处置不当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群访案件。矛调中心的建立,可以借助具有专业知识,尤其是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的人员进行调解,便于被纠纷当事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