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33年、350本法制副校长聘书、217次公益活动、4800毫升献血量、3560起矛盾纠纷化解、组织起千人平安志愿者队伍,这些数字是一等功获得者黄金扎根社区的足迹。33年,他一直扎根基层,沉入社区默默耕耘,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为群众纾难解困,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致力做好社区“当家人”、群众“贴心人”。 “只要群众需要,就得想出办法”,作为社区民警,正是“群众需要”激发了黄金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时间回到2012年,他在户籍窗口目睹群众因照片不合格来回奔波,反复改进研发出“满意拍”人像采集系统,不仅将拍照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30秒,更有“领口整理”“表情自然”等智能提醒,让群众感受到警营服务的细腻。当时,该系统荣获国家专利,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惠及全国120多个市县公安机关。时光荏苒,黄金为民初心不改,根据时代发展和群众新需求,相继主持研发了“一村一警”平台、数字化警务平台,提出了“指数警务”“饱和警务”“平安共同体”“融警务”等理念,推动社区警务持续走深走实,显著提升了打防管控智能化水平。 “看见民警的马扎,就知道贴心人来了。”他推行的“6+10”群众工作法则,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沟通六诀”——从方言运用到矛盾调处,民警们带着马扎深入社区,既能用滕州方言与群众“拉呱”,又能开展精准普法;提炼“服务十诀”,“穿行敲称伴,时点余借新”的口诀让民警掌握从敲门节奏到新媒体运用的全流程技巧。这种带着马扎、单车和小喇叭的“移动警务站”模式,使民警年均走访群众1200余户,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8%,推动辖区可防性案件连续下降。其创新的“警民议事角”“平安夜话”等衍生形式,更让“马扎警务”从滕州走向全国,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一场名为“和合护蕾”的未成年人保护活动正悄然展开。这个由黄金打造的平安工程,通过“小义警”制度与“法治副班长”机制的创新融合,构建起“警校家社”四位一体的防护网络。这些由学生民主推选的安全员,既是“和合护蕾”品牌的传播者,也是校园安全的“移动传感器”。黄金组织和合“小义警”们走进社区广场,用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这种“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链式传播,使安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升。正如一位家长在“护蕾日记”中写道:“法治副班长不仅守护孩子安全,更种下了责任的种子。”多年来,黄金建立35所警校共建单位,开展法治教育课560课时,连续三年举办“6.26”禁毒文艺汇演,线上线下累计覆盖师生家长60万人次。 “平安,是群众用双手托起的朝阳。”2020年5月22日那天,黄金捧着刚注册的“滕州市和合平安志愿者服务中心”证书,像捧着希望的种子。作为鲁西南地区首个经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平安类志愿者组织,队伍中,“老街坊”银发巡逻队已成为社区最亮的风景线,“和合义警”专业护学岗撑起了校园安全的蓝天,“辛志警”青年志愿者们用朝气感染着整座城市。这些来自教师、医生、书法家的平凡力量,共同织就了一张“民力之网”。截至目前,累计服务超2.8万小时,化解邻里纠纷620起,开通“和合帮办”热线,年均处理群众诉求230件,辖区可防性案件连续同比下降超30%,真正诠释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治理智慧。 “每培养一名合格的社区民警,就多了一个千百个家庭的平安守护者。”这是黄金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滕州市北辛街道大同社区,以黄金命名的警务工作室,已成为全省闻名的警务人才孵化基地。面对年轻民警,黄金将27本泛黄的社区工作笔记展示在会议桌上。通过“传帮带”机制孵化应用型警务人才,涌现出君瑞城“闫岩警务室”、文化路警务室等品牌,形成“一室一特色”格局。这个不足80平米的警务工作室墙面上,20张新警结业证书与19面锦旗交相辉映;档案柜里,6本“传帮带”笔记记录着101次实战复盘、百余个创新方案。 三十三年光阴淬炼赤诚警魂,黄金那磨出木芯的马扎,丈量过社区每寸土地的温度,承载过调解纠纷时的汗水,如今已化作“和合之道”的根系,在这永不褪色的忠诚答卷上,金盾的光芒已化作万家灯火里最安心的那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