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的司法救助金,解决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未来的日子有盼头了。”当事人赵某眼含热泪对检察官说。一起近二十年前的抢劫案,虽然早已判决,但赔偿款迟迟未能赔偿到位,加上家庭接连遭遇变故,赵某的生活陷入困境。近日,在山亭区综治中心“翼云和畅”工作室,他的诉求得到了迅速回应。经审查,山亭区检察院依法为其申请了2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
赵某的经历,是山亭区检察院依托“翼云和畅”工作室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积极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山亭区检察院抽调骨干组成工作专班,采取常驻与轮驻相结合的方式,选派办案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检察人员入驻区综治中心,开展矛盾化解、线索汇集、风险防控等工作。
“我们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优势,当好‘法治参谋’和‘矛盾化解者’,充分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机制。”山亭区检察院史良法副检察长介绍。
入驻以来,该院在区综治中心设立检察服务窗口,成立“翼云和畅”工作室,制定值班制度,由控申办案组牵头,“四大检察”一体发力,健全首办责任制、检调对接、研判预警等机制,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
目前,该院第三检察部控申办案组一名检察干警定员常驻,刑事检察、未成年人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等业务条线每日轮流选派一名检察官或检察官助理轮驻,检察长带头接访约访,各办案组负责人按需随驻,实现“定员常驻+轮岗常驻+按需随驻”全覆盖。
“翼云和畅”工作室不仅是一个接访窗口,更成为检察机关融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前哨站。入驻干警主动“走出去”,深入网格、社区、企业一线,了解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综合运用检察听证、司法调解、支持起诉、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为进一步提升矛盾化解的专业性和社会性,该院与知行社工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为符合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社会调查等多元服务,构建“检察机关+群团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1+3+N”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
在一起劳务纠纷中,周某等10人被拖欠工资,他们来到“翼云和畅”工作室求助,接访检察官审查后认为符合支持起诉条件,迅速将线索移送第二检察部。承办检察官经调查核实,约谈企业负责人,阐明法律后果,积极化解矛盾。
“拖欠的工资有着落了,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多亏了检察官帮我们主持公道!”周某激动地说。
从“单兵作战”到“兵团会战”,“翼云和畅”工作室整合内部职能、联动外部力量,打通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接待群众信访60余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7起,移送法律监督线索9条,开展国家司法救助13人,发放救助金29万元。
“我们将继续践行‘枫桥经验’,做优做实‘依法履职、靠前服务、呼有所应’,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山亭区检察院检察长鲁大同表示。(通讯员 赵寅 田伟 刘淑春 刘雪敏)